隔离酒店篇
3月9日上午,在端州城区一家集中安置隔离人员的酒店里,清洁工李丽婷戴着手套、口罩,穿着高位水鞋,正在对走廊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李丽婷告诉记者,现在她戴了4层手套,医用口罩,穿了高位水鞋,要进入隔离人员房间搞卫生时,更是防护升级,穿上雨衣。

李丽婷在做好防护下搞卫生。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丽娟 摄
“没有人不害怕,家人也不支持我来工作,但清洁工作还是要有人去做的。”李丽婷说,平时酒店有七八个清洁工,但疫情发生后,只有她和另外一个人坚持在岗。为了做好防护和让家人放心,她十分注意工作细节,在酒店洗了澡才回家。回到家后,先在车房换掉鞋子,回到家再次换掉鞋子,并消毒再次冲凉,才敢与家人接触。
在隔离酒店坚守的还有志愿者,他们负责送饭给隔离人员,为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便利。市生态环境局的党员志愿者冼智恒就是其中一个。他告诉记者,为了做好防护,他每次送餐时都不与他人接触,将盒饭放在房间的凳子上,后按门铃提醒,并以最快的时间完成这项工作,做完后对全身进行消毒。
居家篇
疫情未消,防控不松。居家的日子里,疫情引发了不少民众对日常生活“关键小节”的反思,并逐步形成健康生活理念、养成文明生活好习惯。
因为防控需要,原本在家一天只拖一次地的市民叶明女士如今也改为早晚各拖地一次,有时候还会使用扫地机器人。“之前在网上看到有人使用酒精清洁家具,但使用酒精需要注意很多事项,稍不谨慎很容易引发意外。”权衡之下,叶女士还是根据以往经验,交替使用某品牌的消毒液和地面清洁剂。

叶女士在家中清洁。受访者供图
除了在居家清洁上的次数变多了,叶明女士还特别注重家庭卫生间的清洁度,“疫情期间,卫生间必须是早晚各清洁一遍。如今坚持一月有余,已经养成勤搞卫生的习惯了。”
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改变了正在读大学的黄瑜瑾同学的吃饭习惯。“我们一家人基本上很少在家吃饭。一来父母工作忙,二来大家厨艺都欠缺。疫情发生后,所有饭馆临时关门,我们也不得不动手做饭。”黄瑜瑾介绍,从疫情防控开始,她便偶尔跟着母亲到附近市场采购,回到家,从手机上下载菜谱和步骤,照着做。“居家一个多月,我学会了包饺子、馄炖,还用电饭煲蛋糕。”除了厨艺大增,黄同学一家的饭桌上也悄然发生变化:公勺公筷。“以前我们家也会偶尔使用公勺公筷,但并不成为约定成俗的习惯。但经过这次疫情,我们现在一日三餐都养成一菜一筷,一汤一勺的就餐习惯。”
用餐篇
受疫情影响,不少市民在外用餐都养成不聚集,消毒防护做足等良好习惯。
3月10日中午,在一间企业供职的曾碧环从饭堂拿回办公室其他8位同事的饭菜放在桌上,再由个人自取,每天取餐由部门轮流前去。她每次取餐前都用洗手液进行清洁。然后,她进入一间会议室开窗通风一段时间。接着,她和同事拿着饭菜到会议室就餐,两人分别坐在桌子对角线一边。“我们办公室最多坐3个人,大家都分散在其他空置办公室就餐。”她说。
用餐前,曾碧环用75%酒精对桌面和椅子进行喷洒消毒,然后用洗手液清洁手部。做足这些准备工作,她才脱下口罩就餐,用餐期间也没有与同事进行交谈。“我现在就餐前十分注意个人卫生清洁。”她说,“我留意到同事们就餐前都自觉用酒精或者洗手液清洁手部。”

曾碧环就餐前对桌椅喷洒酒精消毒。 西江日报记者全媒体记者 严炯明 摄
傅瑶是肇庆端州供电局一位职工,以前习惯在单位饭堂就餐,现在饭堂不开放,只能在自己办公室用餐。每次取餐回到办公室,她首先对手部进行清洁,然后用75%酒精消毒桌面,餐余垃圾也按照规定投放到指定回收点。往日,单位饭堂内就餐一张桌子最多坐着5位同事,现在在办公室内就餐,同事间自觉保持一米以上距离。
梁文杰在某单位工作,复工后一直吃饭盒。饭堂工作人员将饭菜打包好让单位职员带回办公室吃。每天开饭时间,他所在办公室轮流派一到两个人去饭堂领餐。“我用餐前都要做好手部和办公桌消毒。”他说。
出行篇
近段时间,公园广场、商贸集市、街头巷尾等场所的人流量逐渐增加。记者观察发现,这些出行的人群基本上都戴着口罩,相互还保持着一定距离。这已经成为一种出行习惯。

市民戴口罩出行。西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威豪 摄
陈芯燕是一名社工,疫情下仍然坚持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她之前主要是乘坐公共汽车出行,如今改为了骑行电动自行车或者乘坐滴滴。“自己骑车,出行空间更加宽阔一些,感觉更加安心。”陈芯燕表示,由于服务过程中会接触更多的人群,所以每当回家,进入时首先向手部、背包、手机等喷洒酒精消毒,然后把外套、鞋子放置在专门区域。对于不是很厚的外套,会直接放在洗衣机里清洗。
黄三梅是一名退休人员,住在城东街道阅江社区江景花苑小区,平时外出主要场所是农贸市场。附近不远处有多个市场,她通常是步行前往。“市场里看到人群多的地方,我会避开,等一等或者直接绕路走。买东西时,一旦接触过东西,我会第一时间找地方洗手,变得更加‘洁癖’了。”黄三梅表示,以前洗手洗得比较简单,过过水就算了,现在很注重洗手,基本上按照七步决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