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高要区人民医院的“90后”医务人员没有退缩,勇往直前,展现了年轻人的热血和***,在战“疫”中贡献自己的力量,履行不一样的青春使命,演绎不一样的担当! 白云飞 :“我们‘90后’工作起来也是杠杠的。” “我是耳鼻咽喉科的医生,采集咽部分泌物及细胞更为熟练。而且,我是1993年出生,才26岁,身强力壮,应该到抗击疫情一线!” 
白云飞为患者取咽拭子。西江日报通讯员 供图 身高1.8米的小伙子白云飞坚守在为患者采集咽拭子的岗位。“有些发热门诊的患者是未成年人,最小的只有1岁大,经常哭闹与反抗,我们也理解,毕竟他们只是小孩子。我必须要有十分的耐心,继续尝试采集。” 为了做好充足的准备,白云飞会提前半小时回到医院,先测量体温、洗手、戴口罩、帽子,穿防护服,接着还要戴护目镜、面屏、手套,再穿上隔离衣、鞋子,一整套装备穿完约需十分钟。穿戴完后,他再让同事帮忙检查,确认没有问题后便开始工作。“一开始,穿戴好装备觉得很笨重,呼吸也受到一定的影响,有时还会觉得有点缺氧,但现在已经慢慢适应了。” 白云飞笑笑说。 面对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工作,白云飞表示:“选择了这份职业,就要有职业精神。以前,很多人对‘90后’有误解,如今事实证明,我们‘90后’工作起来也是杠杠的!” 邓旭茂:“17年前你们保护我,17年后让我来保护你们” “2003年抗击‘非典’时, ‘90后’受到大家的保护;而17年后,我们‘90后’长大了,也可以保护大家。”高要区人民医院新发热门诊“90后”医生邓旭茂毫不退缩。 一天,他的值班时间为下午3时到晚上10时,由于要详细了解一名患者的流行病学史等原因,加上当天需要诊断的患者较多,他一直耐心坚守在岗位上,直到深夜12点多才吃晚饭。 疫情当前,邓旭茂选择留在战场上,父母的担心、叮嘱时刻触动着他的内心。他一遍遍对着电话说道:“爸妈,你们都放心吧!我会做好个人防护的,你们也要记得,出门必须戴口罩。”父母对他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是对他最大的鼓舞。 廖贤君:“与前线医护人员相比,我们微不足道。” 作为隔离观察区“90后”护士的其中一人,廖贤君与其他同事一样,被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熟人也难以认出她来。 “我们只是尽自己的能力守护着这座城市和市民,与其他奋战在形势最严峻的前线医护同行们相比,真的是微不足道。”廖贤君谦虚地说,“这次经历让我懂得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 前些日子在隔离观察一区发生的一件事情,令廖贤君至今仍历历在目。一对夫妻从疫情重点地区回来,由于感冒、带有低热,院方决定对他们作单人单间留院观察隔离。丈夫在前往做CT的路上,途经妻子的病房,透过门缝看了一眼妻子,深情地问候了一声:“你还好吗?”这让一旁的廖贤君深受感动,在疫情面前,爱情依旧温暖且带着无穷的力量。幸好,经过两次核酸检测与相关检查,这对夫妇并非患上新冠肺炎,已经出院了。 “作为‘90后’,虽然对比于前辈,我们经验没有那么丰富,但我相信,每个人都能发挥自身的作用。看到患者陆续出院,再苦再累我们也感到值了。”廖贤君说道。 白云飞、邓旭茂和廖贤君只是高要区在抗击疫情一线中众多“90后”中的一份子。他们在爱岗敬业中彰显责任和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不一样的青春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