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治污之难,全国恐怕很难有其他城市可以类比:能源、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重化工业占当地工业比重近80%,80%的能耗以煤为主;其身处黄河边,“两山夹一河”,年均静风率超过六成,冬季甚至上升至八成,种种条件均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常年干燥少雨,植被覆盖率低,沙尘暴和浮沉天气容易波及和形成。
●跑“半马”治污
过去“灰色”的兰州,让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利益都受到了很大伤害,兰州市委、市政府想了很多办法,而再好的办法也要看执行。市、区、街道三级的“网格化管理”是兰州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主要手段。
在皋兰社区,可以了解到“网格化管理”如何将防治措施“化整为零”。该社区位于兰州市最繁华的城关区,人口与车辆密集,商铺和建筑工地众多。社区办公室进门处即贴着一张“大气污染源重点监控分布示意图”,上面分门别类,显示出整个街区每一条巷道存在的小火炉、垃圾焚烧黑点、建设工地等污染源,让人感受到街道工作的细致。
这种细致体现在每一个“网格员”、每一天的工作中。现在还处于兰州的“冬防期”,早晨5点多,街道干部、“网格员”之一的小高就要出门,“好帮手”扫帚、水壶等陪伴在侧,此时是早餐档出摊时间,小煤炉热着糕点饮料,她需要一一检查档主们是否燃烧洁净型煤,如果不是,她得立刻扑灭并劝导档主更换。上班时间一到,小高和同事变得更忙碌,包括垃圾焚烧,渣土、扬尘洒落,商家是否落实门前三包等污染问题都是他们的巡查对象,发现问题后就地扑灭或清理。不能自行处理则通过手持终端上报,由上级调动负责部门处理。有网格员做过统计,在“冬防期”的高峰段,他们每天的总巡查里程超过20公里,相当于跑了半程马拉松。
除了依靠人力,还有三维系统配合监督污染源。兰州每一个社区均设置了三维数字系统,整个皋兰社区2.5平方公里,设置了126个摄像头,实时街景全部反映在系统中,值班人员可以观察到每一个角落的情况,发现问题立即通知“网格员”或者相关部门处理,问题处理前后对比图均会上传,以便后台跟踪了解污染源的整治落实情况,“不留空白,不留死角”。
●三级网格 逐级负责
兰州全市5个区,被划分为三级,共1482个网格,涵盖所有企业、施工场所、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和居民小区。各个区的书记、区长是一级网格长,街道办书记、主任是二级网格长,各个社区的负责人则是三级网格长。各个网格设网格员、巡查员和监督员。围绕兰州市的相关治污要求,各区自行安排网格的治污行动,譬如皋兰社区开展的六项“蓝天行动”,包括集贸市场整治、小火炉监管、二次扬尘整治、燃煤锅炉整治、煤炭市场整治、低空面源污染整治(垃圾焚烧等)。一般洒水车“个头太大”,皋兰社区设计了一种小型洒水车,只有三轮车大小,可以在各个小街小巷自由穿梭。
除了环保工作,社区干部还需要兼顾城市管理、治安等工作,工作量非常大。为了补充网格员,兰州市招聘了一支2000人的公益队伍,包括40多岁至50多岁的中老年人及待业青年。
皋兰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季节不同,网格管理的任务也不同。污染源管理是绩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每一个网格员的考核与队伍挂钩。大家都不敢松懈,社区全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发现问题后,值班人员须在15分钟内到达现场并处理,不能处理立即上报,以最快速度解决污染源。也就是如此严格的执行,使兰州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通过这千余个网格,在基层得到一一落实。
作为人们印象中的“灰色城市”,如今的兰州已大不同,洁净程度让人好感大增,大街无余泥、小巷无垃圾,梧桐树的枯叶挂在枝头摇摇欲坠,但树下始终干净,中心区与其他区保持一致。有兰州干部笑言,从前出门一天需要擦两次皮鞋,如今三天才擦一次。记者随机采访中,本地群众对变化均持积极肯定态度。
兰州的变化一方面来自高强度的保洁,记者在白天、晚上均看到保洁人员清扫街道,即使路中央的一点垃圾也仔细清扫,保洁车也频繁亮相,一边清扫、一边洒水,水干后路面不会复污,避免了二次扬尘的生成。另一方面,则是兰州面面俱到的扬尘管理措施。
●“连锁式”管理渣土运输车
和肇庆一样,兰州也处于大建设阶段,为此,他们制定了施工扬尘防治的“6个100%”要求,“冬防期”更是严格。洗车槽设置的规范和细致已是兰州的“寻常”,最让肇庆学习组印象深刻的是其对于运输车辆的“链条式”管理。兰州西站的“兰石·豪布斯尔”是大型城市化改造项目,占地1580亩,同时配套8条市政道路,但从去年10月至今,该项目遭停工后一直未能恢复建设,因为其前期开挖留下的数千立方渣土不能运离,一直占用其他场地存放,要继续施工需要先将渣土运离——但“冬防期”还没结束,城管委执法局不予通过其渣土运输证。
兰州的渣土运输车辆一共需要经过三个部门的审批。首先在城管委执法局取得渣土准运证、渣土排放证。随后,环保部门根据项目的实际工程量,核定其土方运输量,按照需求量发布运输车辆配额。最后,运输车辆须到交警部门安装电子通行证,后者已设定其通行的时间、线路,如果一旦发现运输车辆“出轨”,交警可通过GPS定位,立即对其进行查处。兰州市环保局表示,一个项目曾经申请100辆运输车辆,最后经过核定,只对其批准了1辆。
“网格化”工作的细致也体现在兰州的扬尘治理中。兰州规定合法的渣土运输车辆只能在晚上运输,凌晨三点半开始,洒水车便会上路,对城市道路进行清洁,至早高峰前结束。记者在兰州各处看到,运输车辆覆盖严密,显然并非随便所为,施工便道的硬底化一直延伸至工地外,数层楼高的土方用两层防尘网遮得严严实实,居民自己的小工地也落实围挡,而且根据建筑大小,围挡有高有低,小至几平方米的绿化施工工地,也细心包围着一层防尘网。
即使每一天都在消耗,“兰石·豪布斯尔”项目方也不敢擅自妄动。在肇庆团的考察中,该项目负责人趁着机会,向陪同的兰州市副市长左龙表示希望“网开一面”,尽快批复运输证。左龙反问其有何依据,“这是法律规定了的措施,市长也不能违反。”
西江日报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