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服获得最大公约数,是条蜿蜒难行的路
一说“校服”,人们总爱用“笑服”来描述,关于校服的话题,一直就没有从舆论中心淡出过。每当出现与款式或质量相关的“丑校服”、“毒校服”事件时,校服都让人“哭不得、笑不出”。
最近,一个由广东省教育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又将“校服”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次将校服推上“头条”的原因,是《意见》指出,自2017年4月7日起,对现行校服选用公开招标模式进行制度设计,充分体现家长和学生意愿,以实现“一校一款”目标。这一次,广东省是把“想穿什么样的校服的决定权”,交给了中小学生及其家长。
此消息一出,又引来各种评述。学生真的可以穿上心水校服了吗?一校之服究竟如何产生?这放出的“决定权”真的好用吗?
如何让校服——这个在校园流动的风景熠熠生辉、获得最大公约数,是一条蜿蜒难行的路。
文/记者 刘云
难行一
虽为服装,承担的教育功能却不一般
学生穿校服,似乎天经地义,这也是人们讨论有关校服问题谁做主的基本设定。可问题来了:学生为什么要穿校服?
学校让学生穿统一样式服装的习惯,最早起源于欧洲。校服当时的功能为:规范管理,体现学校形象。所以,一般在重大学校活动中,学校会要求学生统一着装。
当新中国成立后,校服在国内60多年的发展也走过了五十年代缺乏特定校服、六七十年代以旧军装替代校服、八十年代校服重新出现、九十年代口袋校服一统天下等历史阶段,如今,二十一世纪的学生们活在的可谓是“百花齐放的校服时代”了。
以广东为例,深圳市中小学采取的是一市一服。顺德市采取的是一区一服。在广州,基本上是一校一服;但越秀区为小学统一款式;番禺区则以幼儿园、小学、中学分学段来统一款式。
在如此缤纷的校服画面中,其功能是不是从最早的单一需求变得多元了呢?记者在采访了数位学校校长、家长和教育人士后,获得的信息是“并没有”。
校服功能一为规范学生行为。“学生穿上校服,会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纪律,注意言行,维护自身和学校形象。”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严钦熙说。功能二为减少攀比行为。“穿校服能避免孩子在穿着上的攀比,减少学生间因家庭贫富不均而产生的歧视与偏见。”铁一小三年级学生家长梁女士如是认为。功能三是反映学校文化。“一看那身绿色青蛙装,就是一道代表执信百年名校文化底蕴的风景线。”广州执信中学高二学生家长田女士告诉记者。功能四是方便学生行动。“与穿着没有弹力的礼仪校服比,还是运动装最方便。”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廖文博士说。
以上表述,虽不是学术意义上的校服功能论述,却已经代表了众口难调下较为一致的声音。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校服体现的是集体意识,而非个体意识;校服倾向的是学校意愿,而非学生意愿。
乍一看,一校之服,与一些教育重点工作相比,犯不着使上“兴师动众”的力气;可细深究,因为校服的常态性、泛化性、时代性,它在教育过程中承担着非一般的功能。因此,校服也被称为“隐形的教育资源”。
难行二
选择共识,需要在学生和学校间平衡
在这次公布的《意见》中,有一个体现公开招标模式中很重要的一环:选取代表。
《意见》规定,投票代表主要由学生、家长、教师组成,代表总人数应按在校学生总人数的30%确定。这其中,学生和家长的代表总人数应不低于所有代表总人数的80%,学生规模较大学校的代表总人数控制在500人以内。
从文字表述中,不难看出:学生群体代表放在首位,但实际表态时,会是这样吗?以在校学生总人数1000人为例,代表总人数应达300人,其中,学生和家长代表总数不低于240人。由于《意见》并没有明确学生和家长的代表构成,以50/50来计算,学生可能出现的代表数为120人。这120人在300名代表总人数当中,仅为三分之一强的份额,是否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呢?而其中,没有规定占比的家长份额,犹如一个游动的砝码,其不可预计的倾向,让投票结果也会变得扑朔迷离。
广州市人大代表曾德雄在他的一篇评论中,提到了一位资深的小学校长的反映,“目前广州的校服都是学校说了算。家长意见很大,问题主要集中在款式、尺码、做工和布料上面。……”
羊城晚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导致“家长意见大”的背后也有“难言之隐”。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校长说,教育部门对校服价格有所限制,学校采购校服只能以“招投标”的方式,供应商价格贵一些就中不了标。而校服价格差异,主要体现在面料、颜色和设计上。如果想让校服美观些、舒适些,设计、处理工艺、原材料等因素就要提高,这都会让校服成本上升。
那么,有没有一条可探索的试验之路呢?中大附中团委甘老师告诉记者,早在2013年年尾时,该校就曾尝试让学生自己组织调查自己设计校服的做法。
“这是校团委指导学生会及学生社团尚衣社进行的。当时尚衣社根据同学们的意见设计了一些小西装款的制服款式。后来,学校结合实际,决定以冬款厚外套的校服作为校服改革的试点款式,于2015年冬季使用。考虑到冬装外套需要有防风、轻度防雨、厚实、宽大等条件,团委根据之前尚衣社、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的意见,由学生选出冲锋衣及棒球服两类(分别有两种颜色)共4款外套。再由学生会组织,将候选款式彩印出来,以班级投票的民主形式进行公选,最后将各班投票统计及结果张贴公告栏。经过公示期,最后确定的款式交由学校总务处进行处理。”
对于这次尝试的亲历者,甘老师坦言“要让校服的选择达成共识,并在学校和学生之间达到平衡,的确是不容易的事情”。一位从中大附中毕业的黄同学告诉记者,虽然这个设计不能说很完美,但至少改变过去学生对校服吐槽“土圆肥”的刻板印象。
难行三
特殊商品,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市场
被《意见》同样赋予权利的学生和家长,在对待校服选择的切入点上,还是有所不同。记者采访发现,家长更关心校服的质量,孩子则往往专注校服的款式;而学校要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广州市教育装备中心一位负责人表示,国家、省、市出台管理文件,基本是遵循“两个自愿”的原则。一是学校自愿选用校服;二是学生自愿购买校服。选用校服的学校,应是在深入论证和与学生、家长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的。购买校服的费用,目前主要由学生家庭承担,更应该提高其参与度,尊重其作为参与主体的地位,发挥其主动性,齐心协力共同把好事办好。
GB/T31888-2015《中小学生校服》是第一个专门针对中小学生校服的综合性国家标准,所有校服生产企业都要遵守。有家长问,就算手握本次《意见》放开的“决定权”,在选择校服款式前,我们又如何去评判所有生产企业呢?
据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地级市或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会对校服生产厂商进行公开招标,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遴选5家以上优质校服生产企业作为本地校服供应商;学校邀请这些企业到校进行校服展示,学校组织厂商面向拟投票的学生、家长、老师等代表进行校服产品质量、价格、款式等各方面情况说明,再由代表们投票选出校服。
眼看着《意见》已经走上了有效期五年的行使之路上,有些细节恐怕也要在实施之初考虑到。曾德雄代表就提出,校服不仅仅只是一件校服,它也是校园文化精神内涵和历史的沿革,如何用最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些恐怕是生产企业、家长、学生力有不逮的,这种情况下,他们该如何参与呢?“比较可行的做法是请专业人士根据学校的历史文化设计几款校服,然后交由老师、家长、学生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进行挑选,确保其中的专业性。”
校服是特殊的商品,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市场。2013年的“毒校服”事件、2015年的“校服F·B”事件,至今提起都让人触目惊心。近两年,各级教育部门也在积极采取措施,疏堵同行,所以《意见》的出台,也有其深远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廖文博士认为,过往校服管理办法更多体现的是对学生的整齐划一的要求与约束,这是一种传统教育观的表征。学校大包大揽,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无所不包,传递出的是强烈的行政化大家长意识。现代学校治理要求首先就是要“去行政化”,千头万绪里,从校服入手,让权力回归给学生和家长,显然是一种进步,且难度不大。学生穿着自己投票选择的校服,更能焕发出“自主意识”和荣誉感等积极情绪。由此带来“骨牌效应”,有利于学生和家庭进一步感受教育进步带来的春风,有利于优化学校的治理环境。
来源:金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