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版
    扫描左侧二维码快速访问本站
  • 官方微信
    粤西在线官方微信公众账号
    添加方式:
    一、搜索添加微信号(yxzx111com)
    二、扫描左侧二维码
  • 焦点热门杂谈 秀场大杂烩美食吧
  • 护肤二手房车友会 摄影者彩妆美体
  • 爱旅游爱文艺投资人 口述婚姻家庭情感汇
  • 二手房租房求职 招聘二手交友
  • 查看: 14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今日关注] 河道保洁员:既扫净了“水路”又扫出了“脱贫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12 09:36: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云浮日报黎雅欣


    摘要:初春的细雨打在脸上,冰冷刺骨。




    云浮日报讯 新华社南昌电(记者 胡锦武),初春的细雨打在脸上,冰冷刺骨。56岁的刘发祥像往常一样,在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信江上忙碌开来:打捞河面垃圾、清理水葫芦、巡查河道环保情况……

    “过去起早摸黑打鱼,一天顶多就挣个100块钱,现在到江上‘扫’一天‘水路’能拿200块!”昔日的渔民刘发祥一边用网兜娴熟地清捞着河湾处的水葫芦,一边乐呵呵跟记者算起了收入账。

    刘发祥是江西鹰潭市信江新区夏埠乡滩上刘家村村民,和村里许多人一样,世代傍水而居打鱼为生。随着当地启动城市新区建设,村里几百号人都住进了政府统一规划的自建安置房,成为“新市民”。

    虽然住进了宽敞的4层楼房,但远离江边,让刘家村的不少村民们失去了生计。“当年盖完房子,补偿款已所剩无几,后面的生活也没了着落。”61岁的村民刘方茂说,因为没有打鱼种田以外的其他生存技能,家里经济状况也日渐窘困。

    直到村里“能人”刘樟良的出现,才让刘发祥、刘方茂等20多名生计无着落的村民找到了新的“财路”。

    几年前,办了十多年采砂场的刘樟良在采砂业整顿大环境下转行,干起了“扫水路”的行当,那些过去靠水吃水的渔民成了刘樟良眼中难得的“资源”。“在江面上作业必须水域熟、水性好。”刘樟良说,在别人看来,这些老渔民毫无用处,对我来说,他们却是“宝”。

    “以前采砂虽然办了合法手续,但毕竟是破坏环境,现在干的是保护环境的事,算是在‘赎过’吧。”刘樟良告诉记者,他过去几年先是跟鹰潭市水利局签订协议,由政府出资,他负责组织人员清理信江鹰潭段的江面。

    2015年底,江西全面实施河长制,将是否实现河畅水清作为重要的考核问责依据,鹰潭市也随即组建了河湖管理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并由支队购买社会服务维护河湖环境。抓住这一时机,刘樟良成立了一家环保公司,与多家公司竞争政府“扫水路”这一“环保项目”,并于2016年成功中标。

    “参与‘扫水路’,每年的收入能有2万元左右,生计不用愁了。”刘发祥说,祖上世代靠着信江生存,现在每天看护好这条“母亲河”,也算是对它的一点回报吧。

    由于从爷爷辈开始就在信江上走水运谋生,在船上出生的刘方茂对信江更有着不一样的感情。“把江面打扫干净了,心里也更舒坦了。”刘方茂说,没想到自己与信江最后还能以这种“互利”的方式依存下去。

    “既扫了‘水路’,又为困难群众找到了‘脱贫路’,两全其美,何乐不为?”鹰潭市河湖管理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副支队长桂斌认为,随着日益严厉的环保政策推行,采砂、打鱼都受到严格控制,让采砂者变为环保者,让打鱼人变成护河人,也是“扫水路”更大的意义。




    责任编辑:黎雅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粤西在线 ( 粤ICP备17009436号-1|粤公网安备 44090202000436号 | 热线:0668-2899308 投稿邮箱:yxzxw111@163.com

    GMT+8, 2025-2-6 21:41 , Processed in 0.07678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