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后继无人,观众群体缩小,演出市场萎缩

江城区文化馆金声粤剧曲艺团的粤剧爱好者在排练演出曲目。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广府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粤剧是群众的重要文化娱乐项目。让人惋惜的是,粤剧从曾经的“万家灯火万家弦”,到如今年轻演员和观众群在渐渐流失,民间私伙局和粤剧团面临生存的危机。粤剧如何传承?出路何在?
走访
粤剧发烧友组建私伙局
一个周三的晚上,记者走进市区广源路一处民宅,这是众多粤剧爱好者聚会的地方,他们在这成立了一个名为“广源曲艺活动中心”的私伙局,每逢周三和周日晚上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巫荣辉是民宅的主人,从小就喜欢听粤剧,11年前将自家二楼专门辟作粤剧活动中心,一直至今。
记者在现场看到,小戏台上摆放着麦克风和乐谱架子,台下则放着各种乐器和座椅,周边墙壁悬挂着粤剧背景板和一些演出照片,到处都透出浓浓的粤剧味。
咚咚锵!咚咚锵……接近8时,人们陆续来到活动中心,在锣、鼓、扬琴、箫、笛子、中胡、色士等各种乐器的伴奏下,粤剧独特的唱腔开始萦绕在耳。台上的两名演员虽没有穿戏服,但动作、表情却十分生动,其他人在台下也听得如痴如醉。
江城区文化馆金声粤剧曲艺团是另外一个粤剧团体,现在由市文联、市文化局、江城区文化馆管理,其源于现任荣誉团长刘再全10多年前在北山自费搭建舞台,每星期为群众义务演出两晚。后几经辗转,剧团去年迁址到江城区文化馆,成员们每个星期聚会两晚排演粤剧。
据了解,这两个曲艺团都是由20多名中老年粤剧爱好者组成,年龄最小的有40多岁,年纪最大的有70多岁。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由民间粤剧“发烧友”自发组成的私伙局将近40个,成员在乐器的伴奏下挑一些经典曲目的经典片段演唱,讲究自娱自乐。

粤剧爱好者在私伙局唱粤剧。
现状
粤剧发烧友出资赞助演出
银姐是广源曲艺活动中心的成员之一,自1985年开始学习粤剧,一直对粤剧情有独钟。另一名成员黄大妹说,她和银姐原来都是地方粤剧团的花旦,剧团解散后就少有机会登台演出。“多亏有这个私伙局,平时才能再唱唱粤剧过把瘾。”黄大妹说。
“我从小就是看粤剧长大的,父亲是粤剧演员,我也曾在文艺宣传队唱过粤剧,后来因为工作才搁下了粤剧。”关添喜今年60多岁,退休后加入江城区文化馆金声粤剧曲艺团成为一名业余粤剧演员。粤剧成为了这位退休老人的精神寄托。
刘贵同时担任广源曲艺活动中心以及江城区文化馆金声粤剧曲艺团的团长。他告诉记者,巫荣辉为他们这帮志同道合的粤剧爱好者撑起了一方戏曲的天地,不仅免费提供场地,还主动负担起昂贵的灯光设备、字幕机、舞台喷烟机、各种乐器的设备费用,在排练、演出等其他方面也都尽心尽力张罗。“若是没有这样的热心人,恐怕平时连登台的机会都没有。”刘贵说,平时到乡下演出经常是义务性的,有时即使收取些许费用,也难以补足演出的成本。
刘再全告诉记者,2016年金声粤剧曲艺团下乡演出一共只有10来场,成员们没有工资收入,每次演出只能从中获得少许补助。曲艺团能维持下来,基本上靠的是大家对粤剧的喜爱,以及支持阳江粤剧文化发展的心愿。“很担心今后粤剧会失传,若我们这些老一辈都不唱粤剧了,又怎么去感染年轻一辈喜欢粤剧!”刘再全希望,今后有更多人加入到粤剧的传唱中来。
困境
剧团靠财政拨款难以维持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2009年,我市国有粤剧团基本解散,阳春市粤剧团成为阳江唯一一个国有粤剧团,并于去年7月由“阳春市粤剧团”正式改制成为国企“阳春市粤剧团有限公司”。
龙国轩是阳春市粤剧团的团长,他带着记者穿过窄小的巷道,来到一幢老旧的民居,粤剧团的排练场就位于这幢民居的四楼。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粤剧团的排练场竟是这般简陋——楼道仅勉强能容纳两个人同时经过,墙面的石灰大片脱落,显得十分斑驳。排练场里疏疏落落地摆放着几把椅子和几个乐谱架子,音响搁在靠墙的地板上,木地板边缘已经破烂,墙面也有脱落的痕迹,更不见有正式的舞台。
龙国轩介绍,阳春市粤剧团在职的演职员有46人,全部为合同聘用制,退休人员7名。“压力很大,如果没有地方政府扶持,连生存下去都很难。”龙国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粤剧团每年的财政扶持资金是70万元,光是给在职演职人员购买医疗保险等险种就要花掉约36万元,不论其他开销,若将剩下的34万元全用于发工资,则每月能发出去的工资只有约2.8万元。而实际上,每个月支付在职人员的工资需要11万元。
据介绍,每场演出,扣除食宿费、员工劳务费、汽车路桥费和加油费、道具搬运费等成本,实际利润并不多。剧团里有不少人都“身兼多职”,既是演员,同时又担任剧团的行政工作。“就以我为例子,我是这个粤剧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又是粤剧团的团长、文武生,工作很多,每个月的收入也只比普通的演员多三四百块。”龙国轩无奈地说,即便现在想多聘用一些员工,碍于财政情况也没办法实施。
“为了补足工资的差额以及支付剧团必要的其它开支,剧团只有到处找演出,尽可能地增加演出场次。”龙国轩表示,也多亏地方政府部门扶持,以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粤剧团的发展。为了生计,也为了剧团的发展,演员们都很拼。2016年阳春市粤剧团的演出超过200场,每场演出一般为2至5晚。龙国轩说,自今年正月开始,剧团一直奔波在外演出,记者约他采访的时候正是剧团第二次回到“大本营”暂时休整。
探因
演员观众群体日趋老龄化
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科科长杨宏浩介绍,上世纪50年代,阳江县粤剧团和阳春县粤剧团成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阳江县粤剧二团成立。那时候,粤剧迎来鼎盛时期:粤剧团演出水平高,演职员阵容宏大,一个剧团单是在编的演职员就有48人;演出场次多,个别剧团一年甚至达到300场演出。当时,阳江几个粤剧团活跃在粤西地区乃至两广地区,知名度非常高。粤剧团每逢下乡或到外地演出,总是万人空巷,设置门票的情况下常常一票难求。
改革开放后,尤其在80年代中期开始,粤剧发展开始出现滑坡。为迎合经济发展大潮和市场需要,阳江的粤剧团体开始分流,许多有生力量被分出去成立其他文艺组织。
“受时代发展的冲击,文艺市场竞争加大,粤剧的演出市场正在慢慢萎缩,这是毋庸置疑的。”龙国轩直言,如今整个粤剧界都在商讨拯救粤剧市场的方法,但目前似乎并未找出能根本解决困境的方法。
杨宏浩表示,不可否认的是粤剧的演职员和观众群日趋老龄化,如今坚守在粤剧一线的很多人在50岁以上。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阳江,在广东省整个大环境下亦然。究其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后互联网兴起,群众文化愈加丰富,可供选择的娱乐项目增多。而粤剧仍保留着传统的表演形式,创新不足,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没办法满足年轻观众的文化需求,由此造成年轻观众的流失。
对策
吸收年轻演员排演新剧目
近年来,为了粤剧的发展,政府部门一直在努力。最突出的是,对阳春市粤剧团进行改制。2015年,阳春市粤剧团从各地招聘了20多名年轻有活力的演职员,为剧团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如今,剧团演职人员的平均年龄约为26岁,最年轻的演员为18岁。此外,更新添置演出设备和交通工具,对下乡演出给予适当补助。完成改制后,剧团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龙国轩认为,要发展粤剧,除了培养新人,剧团必须提高自身演出水平。现在,阳春市粤剧团有15套固定剧目随时可以演出,基本以演出传统粤剧为主。近年来,为迎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该剧团积极排演有地方特色的新剧目。据悉,2015年,该剧团在省内粤剧界名家的指导下,推出的本土题材廉政粤剧《番薯县官》,在广西、广东各地以及香港、澳门巡演,深受群众喜爱。
据悉,阳春市粤剧团组建已经60多年,有着深厚的粤剧底蕴,加之近年来不断寻求改革创新,以及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剧团在两广地区享有不错的名声。特别是去年完成国企改制后,剧团已经步上正轨。
“常说要用感情、待遇、环境留人,现在我们做到了感情留人,希望后两者也能尽快实现,让演职员能够安心留在剧团,更好地发展粤剧文化。”龙国轩说,如今剧团的环境过于简陋,连演出的专用车都要借用其他地方停放,他希望剧团有一个环境良好的排练场地,也希望阳江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戏剧院。
民间私伙局也在寻求创新。关添喜告诉记者,传统粤剧大戏的成本比较高,有些人不愿意为一台传统粤剧买单,且一台大戏一般要两个多小时,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过于冗长。基于这些原因,一些粤剧团体开始转型,由演出传统大戏改为折子戏,以四五个折子戏再穿插阳江白揽等节目组合成一场晚会。
出路
政府应加大扶持培养新生代观众
杨宏浩认为,粤剧用广东话演唱,其蕴含深厚的情感和道德伦理,唱腔、唱词均非常精辟,传统的广府文化在粤剧上有很好的体现。此外,粤剧还承载着我国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他介绍,粤剧是广东省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粤剧被列入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2009年,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其传承和发展迫在眉睫。”杨宏浩认为,粤剧作为广东特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文化部门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传承发展粤剧的使命,让更多群众感受到传统戏剧的艺术魅力。如今,我市的业余粤剧团体主要是由私人出资,限于经费原因其发展也受到限制。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业余粤剧团体的扶持力度,例如提供购买服务,让粤剧爱好者有机会走进农村、校园展演,这样也是间接地宣传粤剧并扩大其影响力。
“只有先让观众了解粤剧,观众才能喜欢上粤剧。”杨宏浩指出,发展粤剧的前提是培养和壮大观众群,这样粤剧才能具备演出市场和生存发展的空间。所以,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对粤剧的宣传力度,向群众普及粤剧知识,包括对行当、戏台服饰、台步、配乐等多方面的内容,传播粤剧的文学内涵和蕴含的传统美德。
有了观众这个前提,年轻一辈的演职员也不可缺少。刘贵说,当下阳江宣传曲艺文化的舞台太少,有很多老一辈粤剧艺术家愿意无偿教导新人,但是没有地方教,也没办法招收学员。杨宏浩建议,充分利用各大艺术培训班或公共文化机构,开辟粤剧知识学习和普及场所,邀请老一辈艺术家传习粤剧文化。
集合旅游文化发展粤剧艺术
粤剧是岭南文化的一个载体,承载着许多老一辈人的记忆,也是他们心中的文化印记。曾经繁荣昌盛,如今却逐渐失去生存的土壤,岂不让人唏嘘?
我们经常说要打造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发展有内涵的旅游业。举例说,不少人对刘三姐的故事耳熟能详,去桂林旅游,很多人都是冲着《印象·刘三姐》而去,《印象·刘三姐》成为了刘三姐文化的展演舞台。而我们的开渔节,经过10多年的打造,也逐渐打开局面,使得疍家民俗得以传承,也扩大了阳江旅游的知名度。带有文化内涵的消费,能够让更多人融入其中,我们不妨也将粤剧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为其创建一个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市场。
阳江具有浓厚的粤剧文化积淀,探求粤剧的传承和发展,其实也是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不管是相关文艺团体还是政府部门,都必须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加大对粤剧的宣传力度,弘扬其内涵。在这些前提下,方能吸引年轻的演员和观众群体,粤剧未来发展的道路才能走得更宽广。
■ 策划/苏小琳
■ 撰文/李柳枝
■ 摄影/李柳枝